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本周六上午将在北京亦庄鸣枪起跑。4月17日下午,新京报记者来到机器人“跑者”驻地,无论是大个子机器人,仍是“小短腿儿”机器人,它们都在工程师的带领下备战正酣,以最佳的竞技状况迎候竞赛的到来。
除了机器人将跑上赛场,参与2025北京亦庄半程马拉松的选手们也将和机器人站上同一赛场。机器人和人同场竞技,这在全球相同尚属初次,怎么完结精准、高效地调度?本次竞赛,赛事安排方用上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,为竞赛保驾护航。
半马线路串联亦庄多处景点、打卡点
本次竞赛以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为起点,透明湖信息城为结尾,全长21.0975公里。4月17日下午,南海子公园一期南门邻近,竞赛的起点方位现已初现雏形,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为本次竞赛做终究的冲刺,无论是运动员的赛道,仍是机器人赛道,都现已根本就位。
竞赛当天,运动员和机器人“跑者”一起起跑,但分赛道竞赛,两个赛道之间有必定间隔。机器人“跑者”和运动员们将从南海子公园南环路动身,环绕南海子公园畅跑,感触“燕京十景”之一的南囿秋风在春季的异样风景。沿途还将经过亦庄新城滨河公园、泡桐大路、透明湖公园,感触生态与人文交错的赛道魅力。4月17日下午,记者途经泡桐大路时,鲜花现已开放,远远望去如一簇簇淡紫色的烟云。
4月17日下午,在人形机器人“跑者”驻地,清华通班队在调试“夸父”人形机器人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
依凉水河而建的亦庄新城滨河公园,是跑者们将途经的第二座公园。一条绿道向前延伸,栈桥下流水潺潺,不远处白色大风车与木质水车彼此照应。机器人“跑者”和运动员们在奔向结尾的过程中,将远眺坐落在透明湖畔的经开区国家信创园,这儿正在建造全功能亲水商圈。
机器人“跑团”铆足劲儿一展身手
4月17日下午,在人形机器人“跑者”驻地,不少机器人正在工程师的带领下练“体能”,它们有的巨大健硕,腿长臂长,跑起步来精气神十足;有的腿短但步频快,呆萌心爱。开赛的时刻日益接近,无论是机器人“跑者”,仍是担任练习它们的工程师,都铆足了劲儿,预备在赛场上一展身手。
4月17日下午,在人形机器人“跑者”驻地,不少机器人正在工程师的带领下练“体能”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
■“天工Ultra”:在奔驰速度上极具爆发力
本次人形机器人半马中,“天工Ultra”将作为“天工队”的主力“选手”出战。“天工队”发言人魏嘉星介绍,“天工Ultra”在高密度一体化关节和机器本体的散热技能、运控算法的鲁棒性以及动力体系的功率等多方面已具有很高水平,正在进行终究的调试,现在“天工Ultra”的备战状况杰出,“咱们十分等待‘天工’在本次半马中获得好成绩。”
此次马拉松赛,无疑是对人形机器人在实在环境中归纳功能的一次体系性查验。魏嘉星介绍,“天工Ultra”因其大功率的一体化关节、低惯量腿部结构规划,在奔驰速度上极具爆发力,是北京人形机器人立异中心最适合奔驰的“选手”。有了这些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,工程师们还要处理“天工Ultra”本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、关节发热等问题。
机器人奔驰时,双脚替换重踏地上,继续的冲击和振荡给机器本体带来极大的强度和疲惫损害。“天工Ultra”经过结构的继续优化,找到轻量化与刚强度的平衡点,加上奇妙的缓冲结构,完结腿足的刚柔耦合规划,终究到达长间隔奔驰本体不损坏。此外,经过结构的轻量化规划、关节导热技能以及风冷散热技能,使关节到达热平衡,让机器人能够长时刻继续奔驰。
■行者二号:估计不换电池跑完全程
行者二号机器人身高1.7米,但体重只要28公斤,是邻近高度人形机器人中的“瘦高挑”。它穿戴黑色“软猬甲”,手戴拳击手套、脚蹬橡胶垫,一眼看上去,好像一位武林高手。
除了形象拔尖,行者二号的续航才能愈加优异。行者二号团队总担任人李清都告知记者,据预算,它估计能够不替换电池完结21公里的半程马拉松。从记者前期的采访来看,不少机器人参赛队在路程中均需要给机器人替换电池,或许替换机器人,以完结竞赛。那么行者二号怎么完结全程不换电池?
李清都解说说,该团队的机器人行者一号在10年前曾以0.8度电不间断行走了134公里,发明了足式机器人行走最远间隔吉尼斯世界纪录。十年来,团队尝试了多种技能计划,终究经过资料和算法优化处理了双足机器人的续航问题。“现在,行者二号能够完结动态6小时续航,而且能够保持步态轻盈的跑步,这在长间隔竞赛中是十分重要的优势。”
行者二号机器人选用肌腱(绳)驱动机制,也就是说它模仿生物肌腱的运动特性,使机器人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灵活性。一起,绳驱机器人的负载才能远优于其他技能途径。“绳子驱动对添加负载、下降本身分量十分有用,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业,尤其是在超重负载和负载自重比大的场景中。”李清都说。
4月17日下午,在人形机器人“跑者”驻地,一款机器人在练习场内按照划定道路进行练习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
赛事调度亮点:“千里眼”+“顺风耳”,赛事状况尽在把握
机器人和人一起开跑半马,这在全球尚属初次,怎么完结精准、高效地调度?本次竞赛,赛事安排方用上了“千里眼”和“顺风耳”。
4月17日下午,记者来到坐落竞赛结尾邻近的赛事调度中心,这儿是赛事指挥的“大脑”。北京经开区营商环境建造局副局长付哲介绍,本次竞赛将展开全国初次“天、空、地、人”一体化动态赛事盯梢监测,“咱们充分利用经开区主动驾驶示范区建造的路侧感知设备,结合高精度三维实景数据,实时交融引导车、配速员手环等才智监测设备,为赛事全程保驾护航。”在短短21公里的路程里,能够随时盯梢引导车的轨道,全面把握赛道周边人口热力、车流量等状况,精准跟进各种配速部队选手和机器人赛队的周边动态。
4月17日下午,赛事调度中心,这儿是赛事指挥的“大脑”。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
在万人同场竞技的马拉松赛事中,选手突发倒地、昏厥、铁马倒地等意外突发事情是最大安全应战之一。本次竞赛,组委会经过视觉大模型技能,主动识别人员倒地、烟雾预警等6种突发事情,并智能匹配该路段的段长,及时进行事情派发。近600个天眼设备就像600位“智能巡检员”,它们每隔几分钟,就能够对马拉松全线周边进行主动巡检,一旦发现异常状况会敏捷报警。赛事调度中心的工作人员收到信息后可及时派单,第一时刻由现场工作人员处置。
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
修改 张磊 校正 杨许丽